顯微鏡下的世界,是一個花花世界,有好細胞、有壞細胞,相生相尅,要在這個廣闊的世界追尋遺傳病因,實在是很艱巨的
工作,因為DNA結構小得不能再小和複雜,比迷宮更難走,但一旦找出元兇,便可迎刃而解,可能改變病人的一生。

 
我是公立醫院的「染色體偵探」,雖然從未親身接觸病人,但卻對他們的病況瞭如指掌,透過檢查血癌患者細胞的染色體有否病變,可助醫生為他們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和藥物。

「捉兇手」過程不論多麼驚心動魄,首先必定要坐得定,目光精準,不能亂動,必須整天,甚至一連幾天,坐在顯微鏡前,仔細比對每對染色體的形態。只要中間專注力稍為不足,就可能要花力氣重新找尋,所以要既靜且定。

要從血液細胞找出致病元兇,就像大海撈針,因為染色體的變異,有時形態上很難分辨,若隱若現。如經典的費城染色體,可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病人細胞中找到,就是第9號及第22號染色體移位;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,則是第15號及第17號染色體移位。有時染色體多變萬化,實在看不清,用顯微鏡都未必可以一一比對清楚,就要印出來,鋪滿整張桌面慢慢比對才能找到真兇。

我常常提醒自己,繁重的工作不只是為了科研,更為了拯救性命。有問題的DNA與正常的只差一線,當醫生無法從臨床上判斷或分類,我們就要判定問題在哪裏,令用藥更準確,提高血癌患者存活的機會。
 

以往電腦尚未普及時,我們要把放大了的染色體列印出來,逐一檢查。為了一個難題,試過最多列印二十張圖片,更曾為一宗個案花上五天,稱得上不眠不休。

作為一個偵探,在尋根究底中,往往有新的發現。看見骨髓移植病人的染色體端粒縮短,發現與人體老化有一定的關係。這小小的發現可助更多相關的研究,在一個更廣的層面上幫助更多的人,拯救更多的性命。

我在化驗室學到一件事,很多工作都十分困難,而且很麻煩。只要屢敗屢戰,不怕失敗,終究可以做得到。正如愛因斯坦說:「一個從未犯錯的人,只是不肯嘗試新事物的人。」(Anyone who has never made a mistake has never tried anything new.)

人人都不想犯錯,但錯誤並不可怕,懼怕錯誤而什麼都不做,才更可怕。

編按 正值醫院管理局成立二十周年,本欄邀請了醫護界前線員工親自撰文,與讀者分享工作感受。本文作者為瑪麗醫院血液學科學主任(醫學)博士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李登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